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道孚县人民法院弘扬英模精神、践行担当使命,学习《甘孜政法群英谱》讲英模故事第九期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08 21:11:57 打印 字号: | |

诵读:亚玛多吉

让法理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原德格县司法局副局长刘美翁姆

 

人物简介:   

刘美翁姆,原德格县司法局副局长,全州“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基层理论宣讲团成员、扎西寺法律顾问,现任德格县妇联主席。由于州内藏语方言众多且方言之间差异很大,这让基层宣讲变得难上加难。为避免宣讲白费劲、群众“坐飞机”,她创造性地将宣讲内容用农区、牧区两种方言录成语音,采取打比方、举例子、作对比等方式并融入群众喜欢的文艺节目,通过多媒体面向老百姓开展宣讲,“喜欢听”“多讲讲”的呼声越来越高,宣讲效果自然超乎想象,2020年,她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碰鼻”之中的成长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2021年2月,整理完边界宜讲政策材料,拥有近10年宣讲生涯的刘美翁姆又编了一个法制顺口溜,目的是方便农牧民理解知晓。

德格县,既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英雄格萨尔的故里。出生在德格一普通牧民家庭的她,2009年大学毕业后,毅然怀端梦想回到家乡,并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了岳巴乡一名司法员。

基层司法员的职责使命,就是面向农牧民和寺庙僧尼宣讲国家法律规、开展普法教育。这对大学刚毕业的她来说,无疑是一大现实挑战和考验。说起法治“宣讲”,她原本以为就是照本宣科念念法律条款、学学法律知识、讲讲违法案例。可当她第一次面对农牧民宣讲时,尽管她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唇干舌燥,可台下的听众要么打瞌睡、要么摆龙门阵、要么云里雾里“坐飞机”。“这到底是他们不愿听还是听不懂?”宣讲结束后,她带着这样的疑问与几个熟悉的村民交谈时,总算找到了答案:“法律条文太生硬、法治知识太枯燥、违法案例太遥远,你的话太书面了,很多我们都不懂,即使听懂了也没哈用,纯粹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村民的一番实话实说,既让她面红耳赤,更令她无地自容。如何让农牧民听得懂?怎样让群众愿意听,且听后受用?这需要方法与手段,更需要能力与技巧。来自于牧民、出生于牧民家庭的她,虽然清楚地知道,州内藏语方言众多且不少方言之间差异很大,不同的乡镇之间交流都存在语言障碍,有的甚至同一乡村之间相互也不能完全听懂,进而导致既懂理论政策又懂本地语言的干部成了凤毛麟角,因而,不少宣讲员在面向农牧民和寺庙僧尼宣讲时,不得不单独配备“语言翻译”。即便如此费时耗力,可宣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尽管她对农区和牧区方言都很熟悉,但如何把理论知识和方言有机结合起来,这确实是一门需要下功夫钻研的“艺术课”。

宣讲艺术来自宣讲经验,宣讲经验源于宣讲实战,宣讲实战全靠宣讲实力,宣讲实力全凭知识积累。她在着手钻研各类理论政策知识的同时,切实将宣讲内容精细化、形象化、大众化、通俗化,通过比方、举例子、作对比等方式,在“巧转化”上做文章,在“接地气”上下狠劲,在“口语化”上做功课,进而让生硬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典型案例成了农牧民和寺庙僧尼能理解、听得懂的东西,地域距离、语言距离、心理距离一经缩短甚至消除,台下听众“摆龙门阵”“打瞌睡”“坐飞机”的现象明显减少,“喜欢听”“多讲讲”的呼声随之高涨。


最美宣讲格桑花


基层宣讲绝非一次备课“管终身”,而需要日新月新年年新。否则,受众在“审美疲劳”的驱使下,便会产生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如何做到常讲常新?怎样让受众常听愿听?工作向来追求完美的她,可谓在探索的路上想尽了办法、动足了脑筋——用农区、牧区两种方言录语音,用身边人、身边事讲故事,适度融入群众喜欢的文艺节目,并以多媒体手段呈现,并制作兼具汉藏双语的唐卡、小手册等道具,以掏心掏肺的“心里话”讲实实在在的“大白话”,以风趣幽默的“俏皮话”讲受众乐道的“管用话”,理论与实际、法律与生活、现实与未来一经结合,她成功架起了理论政策、法律法规与百姓心间的桥梁,农牧民群众亲切地称她为“最美宣讲格桑花”。自2013年正式开启宣讲生涯以来,她走遍了德格县26个乡镇和州内18个县(市)的15个县,集中宣讲、分散宣讲、入户宣讲数百场,受众达数十万人次。 

寺庙宣讲往往是难度最大的宣讲。德格拥有57座藏传佛教寺庙,但部分教派因受传统观念影响而禁止女性进入寺庙或大殿,更别说要在寺内面对面宣传。作为女性宣讲员的她,开始“恶补”藏传佛教知识,通过多种方式与寺庙高僧大德交朋友、拉家常、解困难,用心用情交流沟通,寺庙高僧大德逐渐接受并认同了女性也能入寺宣讲这一事实。在扎西寺宣讲时,她备足了宣讲“干粮”,不仅宣讲了现行宗教政策法规,还用个别寺庙违法违规的突出案例现场说法。之后,她还被聘请为扎西寺法律顾问,成了寺庙里的“自己人” 

2014年的雅江县两河口电站附近宣讲,那是她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当年因为修建电站,当地有部分老百姓不能理解,安土重迁,对于搬迁赔付情况也不甚满意。“当时我和同事在当地驻扎了1个多月,仔细给老百姓讲解搬迁、赔付政策,无数次挨家挨户解释。”说起当时的情景,她感慨万千地说:“老百姓从刚开始不理解、排斥我们,到后来明晰了政策,对我们和蔼友善。每一点转变,都是我们一句一句宣传出来的。” 

基层宣讲,既是一项功夫活,更是一门辛苦活。但她在州内宣讲时,经常行走在弯多路险与陡峭悬崖间,“在路上”早已成了她的生活常态与工作姿态。有时行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牧场,有时深一脚浅一步行进在虫草山上,有时穿梭在村落的田间地头,有时甚至重病在身,也没有停下基层宣讲的脚步。面对村民们的心疼与亲人们的担心,懂政策、知法律、通藏语、能译文、擅宣讲的她总是坦然地说:“苦是苦了点,但这一路走来,我收获了组织的信任、群众的认可和家人的爱,要能让党的创新理论、治藏方略、惠民政策、法律法规‘飞入’农牧区寻常百姓家,我的心里永远是甜的。”


 
责任编辑: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