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益西拉姆和她的波免老乡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29 20:16:56 打印 字号: | |

我和我的乡村

 

“这里,有不为大多人熟知的世界。

这里,有养在深闺中的绝世风光。

如诗如画的“高原江南”在作家笔下,

“美得让人心痛”。

而大山的阻隔、交通闭塞,发展滞后,

这里也曾“穷得让人心痛”。

                                                       

偏远山村勇上任

 

波免村是“三区三州”的深度贫困村,平均海拔3700米,从巴塘县城到波免村的路还是土路,一路颠簸不说,还得翻一座海拔5000米的扎瓦拉山。全村有53户、286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123人,贫困发生率为43%。

听说我要到波免村当驻村“第一书记”,我的亲戚朋友们都极力反对:“你是个女娃娃,到那个地方去,要不得的。”“你不晓得那地方,海拔高,又穷,咋可能脱贫,这个活路干不得。”“上有老下有小,女儿才4岁、儿子才10个月,你就忍得下心啊?”……

不能去的理由有一百个,而要去的理由只有一个,想凭借自己的一份力量带领波免群众走上致富发展的道路,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让应该受教育的孩子都能走进课堂接受教育,让孤寡老人有一个温馨的养老之家,在“大家”与“小家”的十字路口,我坚定了自己的前行方向。

 

2015年8月29日,我背着行囊踏上了前往波免村之路。报到那天,村民就议论开了:“哎!你们晓不晓得?法院派了个20多岁的年轻女娃子来我们村当第一书记。”“看到了,哎呀,戴着眼镜,长得斯斯文文,城头女娃子吃不得苦、受不得累,能干啥子嘛。”“估计一个星期都待不了。”……

“听到了大家的议论,有些气馁,但凭着不服输的劲儿,心里暗自下决心,绝对不能让他们小瞧了我!”到村摸底排查,正赶上村里举行家庭农牧技术培训,我二话不说就挽起袖子往牛棚走,拉着牦牛就给县里来的畜牧专家当助手。一堂培训课下来,专家都称赞浑身都是牛粪味的我是他遇到过“最好的助手”。渐渐的,村里人看我的态度变了:“你别说,这女娃子不斯文哟,你看她把牦牛整得服服帖帖的,还是有几把刷子的。”“一次不算,还是要看长久,看接下来她怎么干喔!”。

 

接下来,我开始按计划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走到哪家,撸起袖子就帮村民干活儿,边聊天边熟悉情况,边干活边了解民意,半个月下来,人熟悉了、情况了解了、农活也学会了,一举三得。

 

脱贫致富显身手

 

村子要变样,班子先得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

我积极谏言,村党支部优化支部结构、增加新鲜血液,重点培养吸收了2名优秀青年分别到村“两委”队伍,村党支部从2015年的6名党员壮大到了2019年的15名党员,党员平均年龄从47岁年轻化到35岁。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为实施好“润育工程”,把每一户都培养出1-2名政策明白人、技术能手,我采取集中培训、入户一对一指导、微信群学习交流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积极开办了150余期农民夜校,受培训人达3000余人次。我希望全村群众都能知政策、晓法律、有技术,人人知晓脱贫政策、人人学会算收入账、人人自愿脱贫、人人提升致富本领。

我深知波免村要拔除“穷根”,不能只喊口号、画饼充饥,必须要实实在在兴产业才能增收,要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2016年,我和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妇女的纺织技能优势,建立起“党员+贫困户”帮扶机制,成立了妇女纺织藏氆氇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使党员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惠及到了群众身上,全村妇女群众都积极学习藏氆氇纺织,实现了纺织技能“传帮带”,并涌现出了拥忠、志玛拥措等致富能手,带领全村妇女每年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顶起了产业发展的“半边天”。2019年,波免村藏氆氇纺织基地被评为“甘孜州巾帼妇字号基地”。

                                                             

村民心中“自家人”

 

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在脱贫标准上,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

“危房住不得了,要是哪天出事,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洛绒是村里的无房户,友白、益西曲珍是村里的危房户。我看到3户家庭的窘况后,立刻把为他们解决住房问题作为头等大事。一方面找暂住房,一方面按政策和程序申请帮扶资金。不到半年,洛绒住进了村级廉租房,友白、益西曲珍搬进了新房。搬进新房那天,洛绒把我和驻村干部请到他家,亲手为我们打酥油茶,他说:“拉姆书记,老头子没得啥招待你们,这碗茶你们一定要喝,这是我的一片心意。”我站起来恭敬的接过茶碗,喝下香浓的酥油茶,并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才对得起这份深情。

 

与此同时,我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建起村幼儿园、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实现了家门口入学,小病村中医、农民夜校等以前村民想都不敢想的变化,村民“吃”上了学习“营养餐”,政策知晓了、种养殖技术也提高了。现在的波免村柏油路通了,人畜喝上了安全水、家家通宽带、户户有挣钱门路,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干群的努力下,2019年,波免村实现高质量脱贫,还被评为了“州级文明村”、县级“四好村”。

行走在波免村,焕然一新的乡村容貌让人犹如走进画里游,景美、人和、风清、气正,产业兴旺的画卷徐徐展开。我很庆幸在青春时,和同伴们一起满怀豪情地奔走在扶贫路上。胸前的党徽与法徽相映生辉,宣告着红色信仰的守望,续写着对红色基因的传承。2000多个日子,连任两届“第一书记”的我已与这个村子无法割舍。在村民们对我“布姆、阿姐”的称呼中,在他们主动和我商量生产生活、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等家事时,真切感受到了我在他们心中家人般的存在。

 

2022年7月,为更好地推进服务法治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巴塘法院建立了“一镇(乡)一法官”工作机制,选派6名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法官,以6个中心镇(乡)、副中心镇(乡)为片区定点联系全县17个乡镇,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法律参考、延伸诉讼服务、开展法治宣传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我主动要求成为波密片区的联系法官,我和波免老乡的故事还在延续……


 
来源:甘孜中院
责任编辑: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