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篇3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11 10:19:32 打印 字号: | |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望春法庭

激活村镇共治“一池春水”绘好基层治理三篇文章

 

案例点评:海曙望春法庭针对乡镇转型发展实际,探索设立24小时“小纠纷化解微信群”及“法+司+警”调解联盟等多层次治理网络,形成了“主动靠前治理、联动化解纠纷、共享法治资源”的村镇共治新模式,实现基层治理纵横交贯的良好效果。

 

海曙法院望春法庭位于宁波城市“西客厅”集士港镇,现辖3个乡镇,6000余家企业及1个省级工业园区。近年来,望春法庭坚持高站位服务发展、高品质服务群众、高质效办理案件,积极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收案连续三年下降,2021年以来诉前化解矛盾纠纷1500余件;先后荣获全省法院集体二等功、宁波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到法庭考察调研并予以肯定。

 

一、主动靠前治理,做好城乡融合的共建文章

 

一是设立“24小时”纠纷化解群。当前,法庭辖区多个乡镇处于由“镇”转“城”关键阶段,社会矛盾纠纷多、基层干部找法急、村社到法庭路远。2018年,望春法庭专设“小纠纷化解微信群”,邀请村书记、乡镇干部入群,并组建由“法官+司法员+民警+特约律师+调解员”的调解团队入群解答,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累计答复约1020余次,解决纠纷940余件。该项工作获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充分肯定,认为是新时代对“枫桥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二是组建“法+司+警”调解联盟。为群众提供“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便利,整合辖区三大解纷资源。通过与乡镇签订辖区矛盾综合治理协议、与司法所建立诉前调解案件委派属地司法所调解机制、与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高桥派出所建立司法警情直通车,成功打造“平安共同体”。在一起涉众房地产纠纷中,以示范判决化解400余户业主的期房延迟交付纠纷。2022年以来,望春法庭案件调撤率达71%,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服判息诉率达90.82%。三是打造“区域发展”服务智囊团。助力宁波重塑都市空间,与行政法官组成专业服务团队,先后参与宁波西枢纽、机场四期建设等重大枢纽性工程法律研讨,为多个征迁项目启动提供法治保障,化解涉及上千户居民的桃源心境小区、联升佳苑小区拆迁安置纠纷。

 

二、融入乡村建设,做强乡村善治的法治文章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春雨先锋”特色党建品牌,与集士港镇山下庄村等基层党组织围绕政治理论联学、组织生活联建、阵地资源联享、重点工作联动、党建品牌联创开展“五个一”党日活动。将5个审判团队下沉到39个村社,进一步夯实乡村治理根基。二是厚植文明乡风。以公正裁判引领弘扬传统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田间地头”,2021年以来开展巡回审判18次。一起94岁老人与五子女的赡养纠纷在村中开庭,吸引大批村民旁听,促成众子女主动履行赡养义务。以法官进网格为带动,就农村常见纠纷与村民、村干部在大礼堂、家风馆开展丰富多彩的话家常、聊法治互动,共同推进9个“无讼村”创建。三是规范治理方式。在镇党委牵头下与国家级民主法治村民乐村结对,大力开展移风易俗、送法下乡活动。突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帮助完善村规民约,培育村民自治素养,向乡镇村社发送司法建议,从源头减少征地拆迁纠纷。

 

三、培养法治人才,做优崇德尚法的引领文章

 

一是精选一批“青春宣讲员”。选优配强法庭力量,12名法庭干警平均年龄34.8岁,研究生比例达到75%。联合高桥司法所等单位共建法律宣讲团,以“案”说法、以“事”说理,在社区开展消费者权益维护、老年人防诈骗讲座活动8场,受众累计1600人次。二是带好一批“法律明白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制定乡镇调解员入驻暨能力提升培养计划,由三个乡镇选送网格员、调解员在法庭接受专题培训,以点带面、教化并用,提升依法解纷能力。三是培育一批“法治未来星”。打造“沉浸式”法治体验,与高校和中小学搭建不同形式的普法平台。以案例讲解、庭审观摩等法律研学为主题,联合宁波财经学院建立法治教育导师机制,法官与师生走进社区现场解纷;以趣味、萌新、小小法官为主题,开展“张小花普法系列活动”,在孩子心中种下法治梦想。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人民法院沙河法庭

延伸司法服务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法治高地


案例点评:沙河法庭以“一室两员”建设为抓手,搭建跨部门联动格局,聚力法治宣传教育,助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法治高地。

 

沙河法庭地处庐山北麓,辖区两乡一镇两街道,管辖面积、人口均占柴桑区1/3以上。法庭立足城郊法庭定位,延伸司法服务,深化诉源治理、优化部门联动、强化宣传教育,法治护航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深化诉源治理,打通综治最后一公里

 

一是设立法官工作室。在帮扶村设立法官工作室,就邻里纠纷、家事纠纷等开展巡回审判、属地调解,通过邀请乡贤参与、运用方言乡音等贴近群众的调审方式,达到寓教于审、释法明理、实质解纷的效果。同时,依托工作室提供上门立案、法律咨询等服务。自2021年3月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开展巡回审判8次,就地调解纠纷18起,上门立案5起,提供法律咨询40余次,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二是选派干警进网格。选派法庭业务骨干进驻综治网格,建立挂点干警和网格员名册,实行周走访制度。在走访中摸清网格基本社情、重点人员、社会治理难点;收集群众涉法诉求和意见建议,调处矛盾纠纷;开展防诈、防溺水、交通安全宣传等。三是选好人民陪审员。结合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从村、社区干部及热心公共事业人员中,选任人民陪审员,充分发挥其熟悉村情、社情和乡土人情关系网络作用,为公正审理案件、妥善化解矛盾提供帮助。2021年人民陪审员参审率56.7%,同比提升3.6个百分点。

 

二、依托党委领导,构建社会治理联动格局

 

一是融入基层治理联席会机制。积极参与基层党委领导下的“一庭两所”(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社会治理联席会机制,在基层党委分管领导的召集下,定期召开会议,报告辖区案件办理情况、涉诉信访情况,会商重大矛盾纠纷的化解处置等。每季度召开平安建设工作群众报告会,通报平安建设工作举措、工作动态及工作成效,联席会运行情况纳入地方平安建设考核指标。二是凝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合力。联合公安、检察、妇联、民政、未保站等部门,设立“妇女儿童维权岗”,发挥各单位专业优势,建立维权协作机制,开展联合家访、回访帮教等。2021年以来,维权岗举办心理教育课堂2期,开展联合家访3次,回访帮教1人,心理咨询2人。2021年,沙河法庭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三是联合打造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在市关工委指导下,设立九江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发挥“五老”余热,常态化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社会治理从娃娃抓起,引导青少年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听党话、跟党走的下一代中国梦实践者。

 

三、落实普法责任,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一是领导做示范。院长担任辖区学校法治副校长,推动建立“院校共建法护未来”审教结合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联动机制,提升青少年学生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二是主动走出去。在3·15、六一、宪法宣传周等时间节点走进辖区学校、企业、村组及社区,宣传民法典、反有组织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新近实施的法律法规,进行防校园欺凌、防性侵、防校园贷等校园自护教育,开展防养老诈骗、电信诈骗,扫黑除恶等专项宣传,增强居民依法维权意识。三是积极请进来。充分发挥“青年文明号”桥梁纽带作用,在“青年文明号”开放周,举行法庭开放日活动,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法庭,旁听、模拟庭审,近距离体验司法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法治信仰。2021年以来,沙河法庭开展法治宣传20次,发放宣传册3000余份,惠及辖区居民4000余人。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石岩法庭

立足城区法庭职能定位探索市域治理新路径

 

案例点评:石岩法庭立足辖区工业重镇实际,紧扣市域治理需求,推动建成街道级“一站式”多元调处平台,精准培育工会、商会等社会调解组织,推进“无诉”社区标准化创建,有力服务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石岩法庭司法管辖区为石岩街道,辖区常住人口近70万,企业7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600余家,是典型的工业重镇。石岩法庭立足城区法庭职能定位,深度融入辖区市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1-7月,辖区内基层调解纠纷量同比上升23.4%,诉前委派调解量同比上升11.5%,诉讼案件量同比下降15.6%。

 

一、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打造基层综合治理大格局

 

一是依靠党委领导优势,搭建多元调处平台。在街道党工委支持下,推动建成街道多元调处中心,将街道综治信访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庭诉调对接中心以及行政执法服务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搭建“一站式”多元调处平台。2021年,街道多元调处中心共接待群众4927人,调处纠纷3579件,完成司法确认311件。二是借助人大代表影响力,化解重大矛盾纠纷。法庭“诉调对接站”入驻基层人大代表履职平台,与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建立对接关系,借助人大代表力量成功化解了一批涉历史遗留、重大市政建设工程的群体性纠纷,“人大代表+法官”纠纷化解模式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三是发挥法庭专业优势,精准服务党委决策。出台《加强人民法庭诉源治理工作规程》,以年度诉讼案件白皮书、专题报告等形式反映审判执行工作中发现的社会问题、潜在风险,为辖区党委社会治理提供决策参考。实行诉前、诉中、诉后、执行全链条调解工作模式,促进“案结事了”。近三年,辖区街道信访量持续下降,进京非访、重大群体性事件“零发生”,党委领导下多元共治的工作模式得到省、市两级党委高度认可。

 

二、聚焦多发矛盾纠纷,积极培育社会治理新力量

 

针对辖区内企业众多,劳动争议和商事纠纷占纠纷总量超60%的特点,石岩法庭积极引导工会和商会参与纠纷调解。一是打造培育基地,为调解组织提供成长平台。引导工会、商会组建调解工作室并入驻法庭诉调对接中心,分别开展劳动争议、商事纠纷调解工作。两年来,工作室共调解劳资纠纷1115件、商事纠纷272件,调解成功率分别为64.4%和48.9%,2021年辖区街道劳动争议诉讼案件首次下降,且下降幅度达24.7%,工作室在辖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二是实行结对辅导,提升调解队伍的专业性。为入驻诉调对接中心的调解员配备“法官辅导员”,借助法官专业优势对调解员进行“一对一”辅导,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解纷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三是优化司法确认,提高调解协议的履行率。为调解组织提供类案“填空式”调解协议模板,简化司法确认申请程序,实现调解和司法确认程序一体化运行,高效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2020年石岩法庭办理的“胡某等31人劳动争议申请司法确认案件”入选全省法院服务保障“六稳”“六保”典型案例。《人民法院报》以“打好司法确认和调解组合拳”为题对石岩法庭工作经验进行了报道。

 

三、首创无讼社区标准,筑牢社会治理第一道防线

 

一是制定“无讼”社区标准,为无讼创建提供指引。与辖区街道办联合在全省率先出台“一个平台、五项机制、五个指标”系统化的“无讼”社区创建标准,为“无讼”社区创建提供了指引,让传统“无讼”模式适应城市化转变,成为市域治理的重要抓手。二是下沉司法力量,实现社区对接全覆盖。在辖区10个社区均建立“诉调对接站”,各配备1名社区法官开展调解指导、司法确认办理等工作,助力社区在源头化解纠纷。2022年上半年,社区法官共指导基层调解23次,各社区成功调解纠纷2013件,同比上升20.5%。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让“无讼”文化深入人心。通过巡回审判、“无讼”文化课等方式,广泛宣传“无讼”文化和多元解纷理念,让“有纠纷、到社区、先调解”成为群众的解纷习惯。《人民法院报》以“服务前移,让无讼社区落地开花”为题对石岩法庭推进“无讼”社区创建工作进行了报道。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陈家桥法庭

共创“和顺茶馆”亮点品牌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案例点评:陈家桥法庭聚焦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将法院服务基层治理工作与川渝茶馆文化深度结合,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共识,与街镇政府等单位共同创建“和顺茶馆”社会综合治理品牌,多措并举有效破解安置区社会治理难题。

 

陈家桥法庭是城乡结合法庭,司法辖区内的回龙坝镇正处于大征地大拆迁大建设的转型期,农转非人员被集中安置,但安置区内矛盾纠纷频发,传统的治理手段收效甚微。陈家桥法庭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于2019年底与回龙坝镇政府等单位在聚龙城社区共同首创“和顺茶馆”社会综合治理品牌,推动诉源治理实质化。该镇涉诉案件呈下降趋势,从2019年的452件下降到2021年的227件。“和顺茶馆”已入选重庆市市域综合治理优秀典型事例,并入围2022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现沙坪坝区已建成16家“和顺茶馆”,年底将实现全域覆盖。

 

一、打造三大特色功能区,提供安置区社会治理空间载体

 

利用川渝民众喜欢聚集在茶馆饮茶、摆“龙门阵”的特点,在茶馆内部打造三大特色功能区。一是打造和顺解纷工作室,提供问诊式服务。由茶馆工作人员日常收集安置区纠纷信息并制作台账,对接法官及助理每周到工作室分类施策地化解纠纷。对外公布法官及助理的联系方式,方便人民群众法律咨询。现已累计化解纠纷3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200余次。二是打造和顺巡回审判庭,推进情景式普法。融合“和则顺”的茶馆文化,将原、被告席设为条桌条凳,并配备专业庭审设备。每月选取安置房买卖、物业纠纷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力争达到“诉讼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现已累计开展巡回审判40余次,“点对点”地推送典型案例11期。三是打造和顺堂,满足多元化需求。为普法宣讲、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展特色联络活动、安置区居民议事等提供空间。现已累计开展法律宣讲20余次、特色联络活动8次。

 

二、建立四个融合工作机制,助推安置区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党建联席会议”“一街镇一法官”“一庭两所”“一站式多元解纷”等机制与“和顺茶馆”建设深度融合,建立四个融合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主动报告机制。每月主动向回龙坝镇党委、政府报告安置区涉诉案件情况,为回龙坝镇推进安置区社会治理提供决策参考。现已累计报告18次,发出专项报告1份、司法建议5件。二是建立干警下沉机制。要求对接法官及助理下沉至安置区,加入社区工作微信群,指导社区完善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各项治理活动。三是建立群体事件会商机制。发现存在群体事件风险时立即向回龙坝镇党委、政府提出预警;群体事件已发生时立即启动会商处置机制,由人民法庭牵头,派出所和司法所参与纠纷化解。现已累计提出预警5次,诉前牵头化解群体事件10起,涉及群众500余人。四是建立定期法治培训机制。通过法律文本解读、法官示范调解、指导调解等方式,对行政执法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等进行专题法律培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参与人员的法律适用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力争矛盾不出街镇,纠纷就地化解。现已累计开展法治培训16次,共参训300余人次。

 

三、采取五项保障措施,强化安置区社会治理资源供给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成立茶馆工作推进小组,由分管副院长任组长,法庭庭长任副组长,法庭副庭长、对接法官及助理为组员,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二是争取共建资金,就参与茶馆建设经费问题向院党组专项汇报,争取到资金10万元,建立了数字化的巡回审判庭。对调解员调解成功且司法确认的案件予以经费补贴。三是保持新闻宣传热度,对法庭参与茶馆建设及运行的举措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联系人民网、新华网、法制日报及重庆日报等媒体持续跟踪报道。四是提供大数据支撑,通过对接派出所数据系统,运用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匹配当事人身份信息,对民事案件进行属地识别、划分类别,精准指导诉源治理。五是落实绩效考核,将地方党委、政府及人民群众对法庭参与安置区社会治理效果的评价、安置区涉诉案件量的增减情况及司法确认案件数量纳入法院对接法官及助理的绩效考核范围。


 

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法庭

赋能优势产业发展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

 

案例点评: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法庭积极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聚焦白酒产业生态链全链条治理,推动集约化办案、一体化执行提升司法治理效能,搭建“法企之桥”提供精准司法服务,赋能优势产业健康发展。

 

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法庭作为全国首个以白酒产业命名的法庭,聚焦白酒知识产权保护,以专业化审判为抓手,延伸司法服务职能,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赋能优势产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大局,深入推进人民法庭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专业审判,提升司法治理效能

 

一是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推进“三合一”审判模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法庭任职、聘请白酒行业专家担任“技术调查官”、邀请法学专家咨询指导,提高专业化审判水平。建成白酒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教育基地,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成果和典型案例。联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发布《酒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完善白酒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二是全区涉酒类民商事案件集中审理,全面掌握白酒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涉诉动态。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300余家酒类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法律风险,及时提出针对性法律建议,护航白酒产业生态链健康发展。三是“调立审执”一体化。专设法庭执行团队,建立审执一体化考核台账,将一体化理念贯穿全流程。引导诉前调解和财产保全,倡导调解当庭履行,提高判决可执行性,督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判决,执行到位率提升至90%以上,切实保障当事人胜诉权益。

 

二、搭建“法企之桥”,加强法治保障力度

 

一是以案释法破难题。针对案件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园区企业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配送、售后服务、人力管理等环节的潜在法律风险问题,制作“问诊式”司法服务台账。针对公司治理、小微企业发展、知名品牌保护、酒窖价值评估等疑难问题,提出精准化、专业化法律建议。建立酒类企业涉诉信息数据库,有针对性提高司法效率和服务保障力度,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指数,提升法治化治理水平。

 

二是以“法企之桥”微信群为载体,通过涉企法规政策、典型案例、e推送”,线上“微培训”,线下“小座谈”,让企业及时精准掌握相关法规,提升其依法治企能力。与园区36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建“法治专员”机制,提供“一企一策”精准司法服务,把司法服务工作纳入法庭单独考核项目。三是开设“泸法麒麟”法治讲堂,做实法治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公开庭审、巡回审判、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送法进园区、进企业,为企业经营者、职工普法,成果显著,荣获“2016-2020年四川省普法先进单位”称号。

 

三、构建联动机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联动,形成“党政主导、法庭主推、部门主责、基层主抓、群众主体”的治理工作格局。法庭干警入驻综治中心,主动参与辖区内矛盾纠纷化解。与园区管委会、派出所、司法所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参与辖区企业案件纠纷化解“碰头会”,及时给予法律指导,尽最大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阶段。二是法庭与镇、街道、园区网格深度融合,通过“小网格”带动“大治理”。加强与网格员联动,充分运用网格员信息资源协助送达、调解、执行。法庭干警入驻网格,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统筹力量提前介入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三是完善特邀调解工作机制,切实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邀请人民调解委员会、白酒行业协会等为特邀调解组织,选任退休法官、检察官为调解员驻庭调解。对矛盾纠纷进行繁简分流,将标的10万元以下的案件交由特邀调解员先行调解,2020年以来成功调处矛盾纠纷500余件。通过示范性判决机制减少案件增量,2022年案件同比下降23%。法庭申报的“服务园区知识产权保护”试点项目先后被确立为完善农村司法体系改革专项工作试点项目、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创新项目、2021年度泸州市依法治市特色创新项目。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