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纵览千里
初心始终如一
罗江益是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人民法院的调解员。从藏汉翻译到法官,再到返聘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40年间,他经历了人民法庭由土房到智能化审判业务用房的“摇身一变”。这中间都发生了什么?跟着镜头到川西高原一探究竟!
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新闻办公室、解读中国工作室、芒果 TV 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国道巡航》第四集讲述用法律守护甘孜群众的罗江益在海拔4520的天空之城石渠从事法治工作40年,从穿行在高原的“马背法官”到人民调解员的故事。
法院干警观后感
德格法院 则绒卓玛
背上背着国徽,心中装着群众;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公平正义的捍卫站——《行至山水》讲述的是石渠县人民法院“马背法官”罗江益的故事,触动法院人的灵魂。虫草大山、牧区草原、崇山峻岭、乡间邻里,无论雪山换装,草原枯荣,变化的是他日渐佝偻的身影,不变的是他那颗司法为民的炽热之心;“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法院人,我要立志接好“接力棒”走好“长征路”,在雪域高原走深走实司法为民路,唱响康巴法院人执着护航的时代赞歌。
色达法院 高鑫毅
罗江益扎根基层40载,在推动高原民族地区法治进程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培养了一代代的热血青年,继续背着“国徽”,带着对法律的信仰在雪域高原用脚步丈量司法为民之路,让我深刻体会到传承的意义。作为一名青年干警,身穿制服,头顶国徽,我深深热爱着我的职业,我愿以我满腔的热血跟随着罗江益法官的足迹,用奋斗丈量司法为民初心。
丹巴法院 李 阳
在观看《国道巡航》后,我感触很深,“当一个好法官光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40年来,罗江益身处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去普法,与群众建立起亲人一样的感情,骑行路程超过240万公里,组织普法宣传800余次,累计办理案件2000多件,让调解从法庭走到了草原,露天法庭、帐篷法庭,把法治送达到高原深处的“最后一公里”。同为基层一线的法院人,要学习罗江益法官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脚踏实地,让马背精神传遍甘孜大地。
稻城法院 侯建平
在收看《国道巡航》后,我感触颇深。我要以罗江益同志为榜样,学习他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精神。受地理条件和传统习俗的影响,边远地区群众矛盾纠纷的产生和解决,在村落、在牛场,在帐篷中,很少有人会主动找上法院。罗江益在基层法庭工作40载,坚持追求“现场办案,现场普法,办好一件案子,就可以起到宣传教育一片的效果”,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给边远村落带去法律信仰,让雪域百姓了解到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法官。
九龙法院 蔡仁州
40年来,罗江益和所有的甘孜法院人一同,在法治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的民族地区坚守着法律的信仰。观看后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法院干警,要在思想上不松懈,严于律己,坚持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罗江益先进典型事迹将时刻鞭策我们每一位新时代的法院干警,在工作中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罗江益”,接过接力棒,在工作中真正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坚守法律的信仰。
雅江法院 涂邱琴
近40年的办案生涯他骑坏了三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开旧了两辆越野车,见证了人民法庭由土房到瓦房,再由楼房到智能化审判业务用房的转变,他是雪域高原的普法人、“马背上的法官”。群众亲切的叫他“罗叔”“老罗”“江益哥”。他心怀群众穿行在雪域高原,以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雪域高原铿锵有力地写下了司法为民这四个大字。一份匠心成就精品,一份执着成就梦想,作为一名法院人,应该以罗江益为榜样,始终怀着家国情怀,始终心中记挂着人民。练就过硬本领,每一名法院人都应该成为“马背上的法官”,坚持工作岗位,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宣传法律精神,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
荒原的坚冰开始融化,新绿的嫩芽茁壮成长。新起点,新征程,甘孜法院的法官们已整装待发,维护公平正义他们不曾改变,弘扬法治精神他们更加坚定,寻求一方水土的长治久安,他们迈步前行,只因绚烂的法治之花早已悄然绽放在每个人的心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