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全国各级法院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2022年10月25日,人民法院报推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谈”专栏,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及法院干警畅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提出讲政治,顾大局;促公正,提效率;重自律,强队伍三方面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人民法院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应当聚焦加强政治机关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法治建设。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是首要任务。人民法院既是司法机关也是政治机关,但第一属性是政治机关,要重点从政治忠诚、理想信念、加强党的领导、党员身份定位四个方面锤炼第一属性。一是要围绕政治忠诚开展政治机关建设,持续凝心铸魂。解决对谁忠诚问题是政治机关的首要问题。对每一个党组织和每一名共产党员来说,政治忠诚的核心要义就是对党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通过开展对党忠诚教育和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建立健全模范机关创建、党建考核制度,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营造浓厚的政治忠诚机关氛围。二是要围绕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持续补钙壮骨。要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坚持司法为民,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大力开展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坚持不懈用理想信念教育补钙壮骨、用党的历史凝心铸魂。三是要围绕加强党的领导压实主体责任,持续推动履职尽责。加强党的领导不仅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也是一个政治责任的担当问题。人民法院要加强自身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着力解决政令不畅、执行不力问题。特别是在助力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对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黑恶势力、贪腐等行为斗争中,党组织要站稳立场,统一思想,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四是要围绕党员角色定位牢固树立党员第一身份,持续锻造使命感。解决党员干警自我身份意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立场问题。在面对纠纷化解、风险防控、改革创新、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时,谁来担当,以什么身份担当?人民法院党员干警必须以党员第一身份挺身而出,主动担当,旗帜鲜明地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党员第一身份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在人民群众中有认同感、依赖感。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情国情社情愈加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人民法院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公器,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贯穿司法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一是要坚持大安全理念,在审判工作中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掌握和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以总体性重新认识国家安全,把金融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数据安全等非传统领域安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新领域。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间谍窃密、邪教等犯罪,坚定不移地建好维护国家安全的司法屏障。要关注涉及歪曲历史、丑化英烈等普通案件敲响的意识形态警钟,把个案中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用坚定的政治立场予以回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释法说理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二是要融入大安全格局,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同解决问题。为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人民法院要把自己置于维护安全的其中一环,善于把复杂的安全稳定问题放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大盘中予以解决。要坚决贯彻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把涉及安全稳定问题的案件和案件中涉及安全稳定问题的请示报告作为重要政治纪律,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同解决问题。要加强对复杂案件的分析研判,重点防范化解涉金融地产、征收补偿案件中的重大风险,建立覆盖审判全流程的风险识别、及时报告、推送提醒、预警提示机制,明晰各类审判组织、审判人员、职能部门的主体责任、报告义务和问责方式等,对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做到提前预防、全程关注和有效化解。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随着经济发展,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如物业纠纷、行政协议纠纷、网络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这些案件审理难度极大。人民法院要与时俱进、寻求新思路和新方法妥善解决好这类纠纷,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司法保障。一是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法院要妥善协调处理不同利益的冲突,保障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当前案件类型更加复杂,很多案件涉及一方或多方合法权益的冲突或者不同领域的合法权益的冲突等问题,要坚持底线思维,保证不同主体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二是要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价值指引。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权利保护内容从单纯的财产权、人身权利向更加广泛、丰富的精神权利拓展,例如隔代探望权、祭奠权等新型权利,目前法律还没有具体的规定,但符合公序良俗和人民群众的普遍价值追求,应当得到充分保护。要依托新类型案件彰显司法裁判的规则引领与价值导向功能。对于新类型案件,要充分发挥首案首因效应,运用庭审直播或巡回审判等方式进行宣传,通过案件审理向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和行为导向,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引领示范效果。要研究剖析新类型案件背后的共性法律问题,为立法修订和司法解释出台建言献策,对案件反映出的社会综合治理问题,及时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堵塞漏洞,发挥司法建议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专章论述、专门部署,法治中国建设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是人民法院要通过司法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重点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坚持放权和监督相统一,推动改革更加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要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动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推动公检法司各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模式,创造更高水平的公正司法。加强案件调研分析,吸取司法实践鲜活经验,提炼归纳法律问题,配合做好立法修法工作,服务建设良法善治局面,推动科学立法。要推进行政审判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完善府院联动机制、善用司法建议制度,支持并监督政府严格公正执法。二是人民法院需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法治产品。人民法院要助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要坚持扫黑除恶、诉源治理、多元解纷、案结事了。人民法院守护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不仅要公正审理每一起诉讼案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还要致力于延伸司法功能,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降低解纷成本、提高解纷效率。